国际学校网 · 国际化学校门户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

2020-06-01来源:K12谈手机版

K12谈 

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

以文会友,用来描述我和戚老师的相识再贴切不过了,前段日子写过一篇《IB全球五月大考取消,别急着戴高帽子,也别欣喜》,分享到了某群,戚老师主动加了我好友,是乃相识。后来偶然看到她在朋友圈写下的长长的听课感受,便尝试邀稿,对方欣然应允,也借此谢谢那么多素昧平生却每次都愿意欣然接受邀请,将其教学感悟点滴分享到K12谈的读者们。

很多人说从我们公号吸取了好多养分,可我们又何尝不是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此文便是很好的证明。闲聊中得知,戚老师是比我高一届的师姐,十年前没遇上,兜兜转转,这会儿遇见了,这就是缘分的奇妙之处吧,就像苏老师说的,“一切应当相遇的,注定相遇”。也欢迎大家随时来稿,分享你们的学习感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


【作者简介】

:

Vicky Qi 戚老师,10年+教龄,中文系本科毕业,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澳大利亚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教育学硕士,IBDP 语言与文学考官,现任澳门国际学校PreK-G12中文科主任。


回归祖国怀抱前在新加坡两间国际学校工作近十年,在新加坡UWC度过了职业成长最为迅速、工作最为快乐的七年时光。有幸在第一份全职工作时就以双语PYP教师身份开始认识IB并“沦陷”在它的世界中,成为IB教育的热情追随者,立志躬行IB教育“终身学习者”理念并以自己的学习热情感染我的学生们和团队中的年轻教师们。


正文  Vicky Qi 戚老师 | 编辑  龚琴(Helen



前言:关注“K12谈”很久了,和龚琴Helen认识,却是最近,虽然谈不上太多私交,然而她文字中所传达出的精益求精、独立思考的专业精神,让我很想隔着网络跟她握一握手。她知道我也一直关注最近的优质公益讲座并随笔记下感受,于是热情邀约,便有了下面这篇兼具“听课笔记整理总结”和“讲座观后感”风格的文章。





落笔之前,我一直在想一个切入点,来讲述这once in a lifetime的人生经验和学习经验;刚巧前辈李萍老师在几次讲座的开始都提到了“最好的年代,最坏的年代”,让我忆起第一次在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开篇读到这句话时的懵懂感受。


彼时年少,无缘参透其中的深刻含义:“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这一段话拿来放在当今的疫情之下,丝毫不违和。


是的,在这样“最坏的”时代,庆幸国际教育行业没有受到如其他行业一般直接的巨大冲击,反而让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借助线上平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密度。无数跟我一样迷茫中的IB DP文学新课纲的学习者,也借此有幸聆听到了前辈们和经验丰富的大咖们对考纲的深度剖析和实践宝典。因此,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只要你愿意学习愿意上进,你就总会有途径。


篇幅有限,本篇只选取三个讲座来梳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此篇为上篇。优秀的讲座总有一些特质:信息量大,专业,烧脑,一边听讲座一边记笔记,一定会有很多遗漏,然而希望此文整理和呈现出来的信息准确传达了讲者的精髓。也希望自己彼时作为听者的主观感受和理解,能和此刻作为读者的各位产生些许共鸣。如有偏差,欢迎讲者和各位同行指正。‍





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

一、《IB新旧大纲下卷二的理解和以“概念”为核心的书目选择》 

主讲人  张酉酉老师 罗倩老师

K12谈&顶思联合推出  5月2日 



语言A新大纲中明确提到“对于普通课程和高级课程来说,‘语言A:文学课程’和‘语言A: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试卷2以及4道题的形式都是相同的。两门课程以及两个水平的课程具有相同的评估标准。”(语言A:文学指南49页) 同时,卷二的分值在整个考试的比重也非常高(SL占到35%,HL占到25%)。除此之外,试卷二比较论文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和考察也最为全面,苏媛老师将之概括为“了解、理解与诠释”、“分析与评价”、“组织和表达”、“比较与对照”四个方面的能力,新大纲下试卷二的难度自不言而喻。


同时,鉴于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作品来进行试卷二的备考,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推测”试卷二可能出现的题目并选择合适的作品进行应答的准备,是考生在考场上的105分钟内能否从容应答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学习中,如何选择书目、如何选择适合应答试卷二的作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一位讲者张酉酉老师建议到,结合对考题的分析和教学大纲的阅读,找到其中的规律和聚焦,从而启发教学内容的安排,这对于刚刚接触IBDP的老师来说是一种不错的做法。而他自己在刚刚接触IBDP教学时,也花了不少时间来研究考题。


那么结合对2013年到2019年中文A考题的细致分析,张老师认为试卷二可能会从四个方面考察学生的理解:

一、理解论题:考生是否能够理解到论题的不同层次,并真正理解题;二、考察学生的论证能力:行文是否流畅,论文是否规划得当,能否把握线索并始终围绕焦点来进行论文写作;

三、把握作品语意和所要传达的信息:语意是如何构建的? 

四、文学手法:在论证过程中能否举出恰当的文本的例子来恰当地回应论题。


因此,除了具体的学科知识,老师可以从三个重要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比较论证、概念性理解(将对“语言与文学学科概念”的理解与IB语言A课程七大核心概念的理解贯通融合)和批判性思维。


相信很多初教“语言A:语言与文学”这门课的老师和开始学习的学生,都会有一些困惑:想要做好,但是不知如何下手。第二位讲者罗倩老师所推荐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无疑给“迷雾”中的同学们提供了一盏明灯。


该书目涵盖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符号学、媒体研究、符号研究等领域,同学们通过自主阅读,打好学习语言与文学这门课的基础。此处特将罗老师的推荐书目摘录几本如下:

  • 《视读语言学》R.L.特拉斯克,安徽文艺出版社:本书以漫画的形式,生动地呈现语言学科的基本知识,内容多而杂,学生可以选择性阅读。

  • 《这是什么意思——符号学的75个基本概念》霍尔 中央编译出版社:选取事例,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图片或海报进行分析,富有趣味性,适合学生们阅读。

  • 《文化研究》陶东风编 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每年都会出“春夏秋冬”四辑,选取和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富有趣味,能够对高级课程论文和EE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灵感。

  • 《文学文本解读》王耀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按照体裁,把关键的文学概念列出,并结合实例来引导同学们如何对不同文体的文学概念进行分析。

  • 《文学批评实践教程》赵炎秋 中南大学出版社:书中涵盖了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方法和流派等,并结合实例来阐释理论。


罗倩老师这里给了老师和同学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语言与文学这门课不是在象牙塔中的学习,同学们要时时关注身边发生的文化现象,并借助从以上自主阅读中学到的理论,来分析这些文化现象,从而真正享受到语言与文学课程学习的乐趣。


——在此推荐另一本我自己觉得对文学教学非常有启发的一本书(记得是在某个学习群中看到的,感谢群友推荐),适合初中生或PreIB的学生阅读:《文体透视——中学语文阅读指要》,王友著,上海教育出版社。该书浅显易懂,系统分析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新诗阅读、古典诗歌阅读和古文阅读指要,每一个鉴赏要点后都附有例子,初中阶段语言与文学的学生也能读懂,是让学生掌握阅读要领和文学鉴赏不错的入门级参考书。


除了推荐书目,罗倩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基于核心概念模式的课程组织,以及她如何将核心概念与探索领域、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相结合,如:

  • 认同、文化 + 读者、作者和文本;时间和空间 + 《最蓝的眼睛》+ 大众传媒类非文学文本

  • 交流、创造、呈现 + 读者、作者和文本;时间和空间;互文性 + 杜甫诗 + 广告类非文学文本

  • 转化、观点 + 互文性;读者、作者和文本;时间和空间 + 鲁迅小说和杂文、《玩偶之家》+ 新闻、演讲类非文学文本。


语言A教师参考资料中,对于语言A课程的组织明确建议了三种方法:围绕探索领域构建课程、围绕探究题构建课程、围绕核心概念构建课程(《语言A教师参考资料》第3-8页)。老师们可根据自己教学实际以及对大纲的理解,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来构建语言A课程。禹慧灵老师的《中文A语言与文学课程学习指南》是围绕三大探索领域来构课程,而罗老师的例子也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模式,富有启发意义。





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

二、《 IBDP语言A新大纲解读和脚手架搭建》 

主讲人 苏媛老师  

常熟UWC虞山书苑推出的系列讲座 5月17日



苏媛老师给自己的讲座取了个“富有玄机”的题目:“道与术”,结合她的讲座内容来看,这个题目真的非常贴切:既有宏观的高屋建瓴的解读,也有具体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干货”。


讲座的第一个部分是“道”:新大纲的变化背后的哲思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苏媛老师以10个“why”为角度,在宏观上展示了IB课程如何与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紧密相连、分析了新大纲变化背后的思考和动因,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在具体评估项目上。


我们可以看出,新大纲在纵向上将PYP、MYP和DP贯通,横向上将语言A课程与核心课程、其他学科组贯通,更明确了基于概念的教学和课程设计,将IB的核心精神“国际情怀”更加融入到了评估项目中,而且更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提高高阶思维的学习模式。


讲座的第二个部分是“术”:如何做——搭建脚手架。


为什么语言A的学生需要脚手架?举个例子,根据The IB Diploma Programme Statistical Bulletin,2019年5月中文A文学课程SL全球考生获得7分的比例在3.4%,2019年11月这一数字是11.7%(但请注意,2019年5月份中文A文学课程考生人数几乎是11月份同一课程考生人数的15倍)中文A七分考生极低的比例一方面暗示着课程本身的挑战性,一方面也意味着,大多数选择中文A课程的学生需要老师在具体方法上的帮助,以应对学习中的挑战。用苏媛老师自己的话来说,“脚手架,规定了思考的方法和层次,它既是一种结构,也是一种语言。


苏媛老师向大家展示的脚手架包括下面六种:


核心技能的脚手架:厘清概念,让学生熟悉语言文学分析所需的词汇并辨明其含义,并提供一些常用词汇和表达法。


分析框架的脚手架:苏媛老师介绍的这个脚手架是英式课程中7-13年级中广泛应用的文学分析的框架,核心外一共有三层,从内层的最基础识别出文本特征出发,层层加深扩展,包括:对文本证据作出解释 → 进一步探索文本证据(比如,关注词汇的选择,探索历史和文化语境的探索,关注个人的感受,关注文本呈现的技巧)→ 创造和联系(分析文本跟其他细节的联系,跟其他作品或和更广阔的接受语境的联系)。


文本内容的脚手架:由小见大,层层分析文本。“我”(主人公或作品中的人物)→ “我”的欲望或精神世界 → “我”的表达 → 文学作品 → 世界。就像很多老师经常做的一样,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的个体形象入手,进而关注到人物群像,再到更大的社会语境。


不同文本类型的脚手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非文学文本类型的文本特征,然后给学生针对每种具体文本特征的脚手架。直接写整篇整段的分析文章对学生来说可能有挑战,这时,老师可以给学生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分析表格,以规范性分析语言的问题作为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要从哪些方面来分析不同的文本类型。学生回答问题后将答案整合在一起形成文章,正是名副其实的“脚手架”。这些脚手架,也成为学习者档案的重要部分。


评价语言的脚手架:老师给出学生重要的句式及框架,再将句式连成段落和文章,比如,学生用哪些句式表达观点,用哪些句式举出例子、给出解释,这些脚手架看上去虽然可能会有些刻板,但对于水平没有那么高的学生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支持。


评价标准的脚手架:将评分标准中概括而抽象的描述性词语具体化到相应的例子中,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就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比如,展示一篇好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的习作中标出与评价标准呼应的具体的点,或缺失的点,这样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怎么样去有意识地靠近评价标准中的高分档。


这些脚手架的实例可谓“惊艳出场”,当时讲座的评论区里老师们纷纷点赞。从这里也能看得出很多一线老师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文学文本方面都有着类似的困惑和挑战,苏老师的这些脚手架无疑给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老师们也可以将这个思路内化到自己的教学中,结合自己学生的痛点和难点,尽可能提供学生需要的脚手架。



后记: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些听课感悟,下篇会和大家分享我听过的一个关于概念驱动课程设计的超精彩讲座,就这一个讲座,我足足又写了近四千字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到底是什么课程?嘿嘿,先卖个小小关子,下篇聊啦!周末愉快!

国际学校网《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原文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650.html

了解更多: IBDP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读者来信-五月IB DP中文A公益课讲座超详细笔记+感受汇总(上)〗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650.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